徐 骏作(新华社发)
近年来,一些打着“躺赚”“走赚”“玩赚”旗号的赚钱类App频繁出现,宣传称用户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玩游戏、阅读新闻甚至走路睡觉来赚钱。这种收益方式听起来轻松无负担,吸引了大批用户下载安装。但实际上,使用者能真正从中赚到钱吗?
广告推广无孔不入
许多人在玩游戏、刷微博或看短视频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赚钱类App的植入广告。这些广告通常都会强调只需在闲暇时间使用这些App进行简单操作,就能够轻松获取丰厚的收益。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吸引了许多用户点击广告链接并下载这些软件。
网络上到处都是宣传“赚钱经验”的帖子,这也给赚钱类App带来了大量流量。“给大家介绍一个通过阅读赚钱的App”、“真的可以赚钱的App”、“我是怎么用某App赚钱的”等帖子充斥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它们看似是个人经历的记录,实际上大多数是为App做推广的幌子。
除了广告和软推广,现如今一些赚钱类App还利用人际关系网来进行传播。社交软件上,经常会收到好友发送的推广链接,比如要求点击链接下载某个软件。很多App会以“成功推荐亲朋好友得奖励”等方式吸引用户点击下载,然后引导他们向身边的亲友介绍并“拉新”,加速了这类App的传播范围。
赚钱背后“套路”多
在赚钱类App上获得收益,真的如此轻而易举吗?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住北京的张女士经同事介绍,下载了一款号称“刷刷新闻就能赚钱”的资讯App。然而她很快发现,要想在这款App上真正赚到钱,“那是比登天还难”。
张女士告诉记者,这个App提供了多种赚取金币的方式,比如阅读新闻、分享资讯、推荐朋友注册以及每日签到都可以获得金币。这些金币可以兑换为奖励金并提现。尽管这个赚钱模式表面上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却存在一些层层“套路”。
要赚取1元的奖励金,用户需要在App中浏览约500分钟的信息,根据规则来说。用户可能会发现,花费大量时间来赚取这一小笔钱并不划算。另外,即使用户赚到了钱也无法立刻提现,因为App规定用户必须累积至少30元奖励金才能选择提现。而在累积奖励金的过程中,用户会面对越来越高的门槛,任务难度和数量将会成倍增长。鉴于这些逐渐增加的繁琐任务,一些用户可能最终会选择卸载该App。
更加令人愤怒的是,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却没能提取到钱,更有可能是我的个人信息被出售了。曾是一款赚钱类App的用户,后来因为任务不合理,没过两天就选择放弃了。然而,下载App后的一个多月,我开始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内容多与网贷或“刷单”有关。回忆起最近的经历,赚钱类App成了泄霞个人信息的问题来源。注册时,我填写了真实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和地址用于实名认证,很明显是这个App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
社会呼吁行业监管
挣钱的App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从注册开始到真正拿到现金,整个过程充满了陷阱,一旦失误就会白白浪费时间,甚至可能陷入骗局。
一些律师表示,目前赚钱类App的法律监管尚未健全,缺乏明确的资质要求,很多情况下处于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如果不通过立法对这类行为进行规范,可能会导致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些赚钱类App鼓励用户发展“下线”,形成上下层级,参与者依据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来计算和获得报酬,形成了“金钱链”。这种奖励模式与传销相似,容易使用户不知不觉被卷入传销的漩涡。
同时,在赚钱类App中还存在虚假广告宣传的问题。专家表示,赚钱类软件如果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已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针对赚钱类App产业中存在的混乱局面,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公安、市场监管以及网信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积极行动,共同整顿市场。同时,需要建立规范和专业的监管体系,加强对这类App的准入审查、用户信息管理和资金监管,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很抱歉,我无法进行该内容的修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yclm.com/161658.html